杏坛春雨润桃李——记化学教育工作者王以寿博士的育人求索之路
走进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实验室,烧杯碰撞的清脆声响中,“王以寿”三个字总会在某个实验间隙被学生反复提及。这位2021年才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近三年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在国际TOP期刊、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ence China Chemistry》(影响因子10.4)上发表论文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这位“90后”理学博士,在讲台上重新定义传道授业的维度,在实验室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从课堂教学到科研育人,从“以赛促学”到学生管理,他将“责任”二字熔铸为分子链中的共价键,让知识的传递迸发出超越化学反应的能量。
以案例教学铸就责任担当
在教学中,他善于从化学的基本结构、性质特点到工业应用的实际案例,层层递进地展开讲解,不仅揭示了化学的内在逻辑,也让学生领略到了科学家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王以寿的《化学与社会》课堂上,DDT的故事总让学生陷入深思,从二战期间消灭疟疾的“昆虫炸弹”到因环境问题被全球禁用的“污染物”,这一化学品的命运成为他阐释“双刃剑效应”的经典案例。“学生既要看到科技的力量,也要理解背后的伦理责任。”他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化学知识与社会影响串联,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展的任务。
课程思政的融入更显匠心。在讲到芥子气这个“毒剂之王”时,王以寿通过讲述抗战时期日军对我国军民使用芥子气的罪恶行径,讲授卤代烃的结构特点以及芥子气与人体DNA的烷基化反应,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引领学生不忘历史,砥砺奋进。
课程设计的创新——情境式导入、案例式解析、参与式互动,让课堂从单向传授变为思想碰撞的舞台。学生不仅解题,更解社会之题。
以赛促学,长埋“破茧成蝶”伏笔
对于化学师范生而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理论与实验技能,还需要出色的教育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不同类型竞赛中,王以寿注重学生赛事的积累,提前一年开始准备,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利用较长周期来完善和打磨项目,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他巧妙平衡严苛与包容。实验记录需达到研究生水准,周六固定实验室日雷打不动,但对低年级学生的容错空间彰显温度。“允许大一犯错,但大二必须成长。”动态调整的标准配以赛事历练,既锻炼能力又呵护热情。曾有大创团队因数据偏差受挫,他连夜带领学生复盘实验,最终在省级竞赛中逆风翻盘。“高标准是底线,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学比赛是提升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进教师,他同时参加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课程思政讲课比赛,并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和“课程思政教学骨干”称号。学生备赛时,他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帮助学生提升临场应变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成长,“学习不丢人,不会就去问,就去学”成为了他和学生们之间的共识。
在过去的两年里,他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陕西省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创新大赛校级二等奖1项。化学2201李鑫雨描述她的成长时说:“王老师教会我一件事——保有刻苦和耐心定能收获成长、破茧成蝶。”
“让实验室成为第二课堂”
走进王以寿的实验室,整齐排列的“药品收纳箱”自成风景。这些私人定制的小箱子,承载着独特的育人哲学:卫生习惯、安全意识通过日常细节浸润,而箱内试剂的摆放秩序更成为荣誉感的象征。“不考勤,只看记录本和收纳箱。”这种柔性管理让学生从“被监督者”转变为“自我管理者”,归属感油然而生,王以寿经常给学生说,实验室是第二课堂,容不得半点松懈。
“师生并制实验记录本”是团队最具温度的创新,这一灵感源于早期学生因记录潦草导致实验重复失败的教训。教师批注与学生记录交织的纸页上,既有对异常数据的红笔追问,也有对创新思路的惊叹和鼓励。一位学生曾在记录本中写道:“导师的批注让我明白,科研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严谨与热情的双重奏。”
这种“共写”模式更衍生出跨年级传帮带文化。高年级学生指导新生解读记录本,实验技巧与科研心得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记录本是科研的日记,更是精神的接力棒。”王以寿说。
他对团队学生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技能培训和小组会议,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科研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实验室安全被他赋予创新解法——事故案例的视觉冲击、实验方案的“准入审批”、分组实验的“传帮带”机制,三重防线筑起安全壁垒。
“让科研成为育人载体”
作为化材学院有机功能材料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科研功底,成功获批多项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多篇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团队成员汪小钢博士说到:“王老师的科研是育人的载体,很多学生因参与他的科研而变得自信。”
他独创了“阶梯式培养法”——大一学生从“扫地僧”做起,掌握基础操作与文献检索;大二获实验记录本者方得独立实验资格,象征信任与责任的传递;大三则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师生协作攻克科研论文发表难关。当学生遭遇瓶颈时,他化身“问题拆解师”——调整反应条件、厘清实验逻辑、指导论文框架,步步为营。“科研不是天赋者的游戏,而是系统训练的结果”,他如是说。
为了将科研工作与新媒体融合,他带领团队建成4个微信公众号。在“商苑有机化学”中,学生可以看到王以寿老师的课件、思维导图以及优秀学生的笔记,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商苑有机化学实验”主要用于发布实验188比分直播,188足球比分直播:和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实验,降低实验失败率。“有机功能材料创新团队”是王以寿团队公众号,主要用于对外宣传团队成员和学生的成果,提升团队整体影响力。“OFM小木屋”是响应毕业生要求而创建的,里面记录了每一个毕业生的进组时间、毕业时间、获得的荣誉等,给大家提供一个线上的“科研小家”。通过这些公众号,团队实现了科研的科普化和教学的立体化。
近三年,他指导学生申报并成功受理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科研论文1篇。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立项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铜奖1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三等奖1项。
“学生工作就是与学生做朋友”
“我认为学生的成绩虽然重要,但并非最关键的。”
作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他最看重的是学生品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实现了飞跃。他所带的班级,有多名学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大学生”等荣誉。在讲到其中一名学生从班级第6跃升至第1,一名学生从第15名升至第5名的经验时,王以寿自豪地说:“学生工作就是要和学生做朋友,尊重他们,找到问题根源。”
每次考试前他都会进行诚信考试动员,他经常告诉学生,成绩不好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但品质上的缺陷却很难改正。“王以寿老师的主题班会开得及时有效,他充满活力,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化材学院党委书记乔成芳这样评价他的学生工作。正是这样的常态化教育,使得化学2202班获得了文明班集体、先进班集体等荣誉,“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回报,也证明了我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
在考研指导过程中,王以寿经常给学生推送与考研相关的资料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他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按照研究生的标准来做好实验记录并经常汇报学习进度,这些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以寿博士以“化学+”的思维破解育人方程式。在他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实验室与课堂共鸣,科学精神在一瓶一罐中传承。面对镜头,王以寿告诉记者,唯有且行且思,才能不负教书育人使命,教育的本质,是分子结构的解析,更是生命价值的探索,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化学键”,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培养成才。
策 划/撰 稿:王鹏举
采访时间:2025年3月28日
记 者:王鹏举 寇嘉钰
学生记者:郑琳 田卓尔
拍 照:谭兰兰 余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