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改革发展倍受媒体关注
我院改革发展倍受媒体关注
我院自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立足自身准确定位,遵循高教发展科学规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编制“三个规划”,成功进行了系部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2009年录取新生总人数突破三千人创历史之最,2010年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连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八成以上,受到了社会各大媒体的关注。陕西日报2009年6月25日第5版刊登的《商洛学院毕业生八成以上实现就业》(http://sxdaily.joyhua.com/sxrb/20090626/index.htm)、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7日第10版刊登的《内涵发展促跨越 励精图治铸辉煌》(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0-06/07/node_11.htm)、商洛日报2010年6月25日第3版刊登的《商洛学院立足商洛培育优势和特色》(http://epaper.cnwest.com/slrb/html/2010-06/25/content_4577332.htm)等文章深入报道了我院改革发展成果。
(文/彭丽娟)
相关文章链接
商洛学院毕业生八成以上实现就业
地处商洛山区的商洛学院是3年前刚刚升格为本科的院校,师范类专科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该学院多管齐下,实行毕业生承包责任制,努力拓展就业市场,毕业生转变观念,眼睛向下,走向基层,连续三届就业率都在87%以上,今年截至4月,毕业生就业率仍与去年同期持平。
学院外语系主任王正良说:“我今年承包了3名学生,目前已有1名前定了就业协议,其余两名也已经确定了意向,很快就能签订协议了。”外语系实行系领导包3到5名学生,每位教师包3名学生的做法效果明显。“过去学院各系都把就业工作看成就业指导中心的事,现在实行责任承包制,调动了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冀显银说。
加强就业指导,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毕业生就业预期。引导毕业生眼睛向下,走向基层。中文系汉语言文学07级专升本二班的樊凡是学院35名陕西省大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项目资助学生之一。她已于去年底与商洛市丹凤县签约,目前正在专心撰写毕业论文,并享受着4年24000元的资助金。“学院刚开始动员我们到基层从医从教的时候,大家普遍觉得去农村有些委屈,是系上几位老师的建议让我坚定了信念。”樊凡说,“看到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位家住丹凤县棣花村,从贾平凹故里走出来的学生,很快就要去丹凤蔡川当一名基层教师,“到基层从医从教,一方面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而且我本身就是丹凤人,能参与家乡的建设,挺自豪的!”
浙江晟钛科技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双面及多层印刷电路板的企业,对电子和化工人才需求量较大,也是物理系、化学系“实习+就业”模式的合作单位。在具体合作方面,两系根据厂家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倾斜,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并在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厂方实习,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与企业双方的意向,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2008年10月化学系组织34名学生赴厂方实习,有29名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06级应用化工技术专科班26名学生实现了全班一次性成功就业。来自该班的杜宏伟现在已经是公司业务部华东地区客户主管,他告诉记者:“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已经对公司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所需的专业技能。物理系应用电子班也有17人留在了公司。”
化学系负责与实习基地联系的殷谭峰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学生专业特色,化学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现在学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已经全部成功就业,我们就向企业推荐了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近两年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去向已经大部分转向了企业。”
化学系负责与实习基地联系的殷谭峰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学生专业特色,化学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现在学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已经全部成功就业,我们就向企业推荐了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近两年师范类专科生的就业去向已经大部分转向了企业。”
内涵发展促跨越 励精图治铸辉煌
——商洛学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坐落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腹地的商洛学院是陕西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升本四年来,商洛学院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迅速提高,办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学科专业结构的科学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并彰显生机勃勃的活力,成为支撑陕西东南部、特别是商洛市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智力资源。升本以来,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捷报频传,省级教学名师、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高职高专优秀教改试点专业、省级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如此等等,“商洛学院”均榜上有名;四年中,首批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如CCTV杯英语口语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首批本科生参加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合格率达35%以上。
成绩是对以往努力的总结和肯定。能够取得这些成绩,究其原因,在于商洛学院的各级领导和部门、广大教师能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将学院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服务相结合,始终围绕办学理念、质量、特色做文章,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自己开创出一条光明大道。
一、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理清建设指导思路,不断规范教学行为
为了适应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素质高、技能强、创新意识鲜明人才的客观要求,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以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文件精神,实现成功升本以后,立足学院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院党委确立了“经过10--15年的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又确定了学院当前的主要任务——“211”工程,即“尽快实现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层次的转变,学科专业结构由师范性向多学科的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学院的教学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教学是学院中心工作的理念,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推进教育创新,坚持特色发展战略,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学院提出的“两个转变、一个顺利通过”的战略目标,教务处从2009年年初开始着手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汇编。对原有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对学院亟需而尚未成文的制度从零开始进行制定。先后历时一年多,经过全体教务工作者和相关部门、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多次论证并数易其稿,《商洛学院教学管理规程》于2010年年初面世。教务处在整理过程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依据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及教育教学管理发展趋势,力求出台的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战略前瞻性。《规程》将有力促进我院教学管理工作在本科的高度上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真正实现教学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学院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为了落实2008年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体现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区域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目标,结合学院的科学定位和办学历史,在2008年11月对学院原有的系部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了更名调整,尽快实现由专科办学向本科办学层次、由传统的师范性向多学科方向的转变。学院结合原有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周边区域的经济、产业、地域、文化发展实际,更名调整以后的十二个系部分别是:中文系、外语系、艺术系、人文社会科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医药工程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新设和调整以后的系、部名称,既保留了原有的师范性特点和专业优势,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院和各系部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通过此次调整,为学院的后续发展搭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平台,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凸显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激发全院师生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学院和各系(部)的开拓进取的基础上,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高职高专优秀教改试点专业,并已在2008年获得学科专业建设的新突破,生物医药工程系“植物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随着中文系的 “文秘教育”专业、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2010年又成功获批“会计学”、“金属材料工程”、“制药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中药”。至此,学院的专业数共计58个,其中本科专业23个,专科(高职高专)专业35个,从而使学院的学科专业在结构上突出了文学、理学、药学,形成了文、理、工、农、管等合理并进的学科布局,学科专业布局更加符合我院“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软实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学院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本科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接收、引进工作,几年来共接收、引进硕士研究生63人,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者5人,攻读在职硕士学位者72人。截止目前,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11名,高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88%;教师队伍中,教授22人,副教授105人,高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4.6%。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学院千方百计为教师进行研修提高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每年选派5名左右的优秀人才到重点大学做访问学者,选派20名左右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访问、留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学院坚持每年选拔、推荐院级、省级“教学名师”,并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教改立项、“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等为依托,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扎实基础。近年来,院系两级坚持积极开展“中青年教学技能大赛”,评选出优秀者在全院范围内展开风采展示活动,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更新办学理念,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商洛学院的定位是一所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这就决定了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体。为此目的,在升本之初的2006年,学院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时,通过12次走出去,了解周边省区同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10多次请进来,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座谈、论证等形式,广泛征求、积极吸纳专家意见与建议;结合我院的办学历史和自身特点以及办学经验,进行科学论证,遵循“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规格,确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院办学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学院在2009年按照“文理交融,注重实践,强化素质,塑造形象”的人才培养理念对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重新修订,重点突出五个方面的特点: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2)逐步形成并最终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3)优化课程结构,从人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整合优化为 “通识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集中实践教学平台”等三大必修课程模块;4)加强人文-科学素质融合与渗透,规定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必须选修4门或10学分以上的全院公共选修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2门以上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专业类学生必须选修2门以上人文社科类课程;5)推行学年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为3-6年,既保证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够本科毕业所需的学分,提前一步进行学业深造;同时也能够减少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外来因素产生的干扰,采取灵活的方式完成学业。
学院各系、部根据本学科、本专业的实际展开人才培养机制与途径的探索,涌现出了一批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意识领先的院级先进系部。如中文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提出了“人才为本,特色取胜”工作理念,提出“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思维、新追求,创新传统育人模式,强化技能训练,构建了中文系学生实践技能培训新模式,作为传统育人模式的有益补充,为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双保险。外语系结合专业特点重点突出“第二课堂”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走上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良性发展路子。
五、放眼社会,努力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稳步拓展对口培训市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平台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操作能力,我院在2009届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按照《商洛学院毕业生定岗实习管理办法》展开了定岗实习工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毕业生到对口单位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与能力。特别是在学院领导和教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生物医药工程系积极开拓视野,探索实用性人才培训方案,与陕西省烟草公司商洛分公司联系、沟通、协调,制定了《商洛学院定单式委托培养烟草专业方向学生管理办法》,学院与商洛分公司签订了委托培养协议书,我院将为商洛分公司每年培养三十名烟草专业方向学生,这些学生将在学院内接受一年的基础课程与基本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继续修完烟草专业相应的课程,毕业时以原来专业颁发毕业证并颁发烟草专业结业证书。实践证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生物医药工程系瞄准商洛野生植物资源、中药材资源丰富和市政府的中草药产业项目;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积极应对商洛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针对区域电子与计算机服务;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对接商洛地区城乡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文系展开商洛文化、文学研究等项目;外语系着眼商洛市中小学外语教师新课程培训和提高,携手VSO(英国海外志愿者服务社)与商洛市广大中小学联合展开“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活动,既为我院毕业生毕业实习开辟了场所、搭建了平台,又使得基层中小学外语教师得到了在职培训提高的机会,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其余系、部也有针对性地展开部署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已初步显现自己的办学目标、理念和特色。
六、着眼长远,自加压力,凝练特色,提升内涵
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强与地方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商洛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的良好机遇,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加大在中药、烟草、绿色食品、水资源、生态旅游、旅游管理、地方历史文化以及循环经济等领域内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使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学院将坚持“优化教育资源,突出育人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高质量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把学校建成规模合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目前,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报工作已取得实质性成果,本科教育教学名符其实,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迈上了一条科学、有序、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商洛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商洛学院立足商洛培育优势和特色
作为商洛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商洛学院立足商洛实际,始终坚持融入地方求生存,服务地方求支持,贡献地方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学院紧密结合商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产业办专业,依靠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办学新路。
商洛学院位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是一所地方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建校30多年来,商洛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6万多名本专科人才。
商洛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寻找课题,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合理的机制平台。学院先后设立了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服务中心等机构,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所、中试基地,在企业建立“科研根据地”;与企业联合申报高层次课题,合作攻关;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政策咨询以及各种软科学研究,担当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目前,市政府已将“依托商洛学院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做大做强现代中药产业”明确写进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科技带动战略中。
2008年,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科技局共同研发中国秦岭“五大商药”专用肥产业化,是商洛学院历史上规格最高的校地合作项目。GAP科研工程中心王新军副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商洛桔梗药材道地性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获2008年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专项计划项目资助10万元。学院与市烟草公司共同承担的“‘云蒙山’牌烟叶质量风格特色研究”科研项目已经启动,总投资400万元左右,成功实现了横向合作的科研项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药材试验基地合作检测地黄和大青叶成分含量,参加中药产业一村一品黄芩基地建设,并负责技术服务指导,引进移栽技术示范100亩,为黄芩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等。GAP工程中心高等技师于世浩选育出“商黑1号”等8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小麦品种“商麦8928”号于2000年被陕西省审定通过后,推广种植面积15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900多万元,获陕西省高校科技二等奖、商洛市政府科技一等奖;小麦品种“商麦5226”号于2008年通过省级审定后,现已推广3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500多万元。2008年,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植物学科获得陕西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取得200万元的专项资助。与柞水欧珂公司、盘龙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与陕西香菊制药有限公司签订了《桔梗规范化种植》项目协议书,与中科院地理信息资源所和中心签订《基于‘3S’精准中药材研究》子项目合作协议,为香菊公司进行桔梗规范化试验研究和半夏规范化试验研究。
2010年,生物医药工程系于浩世主持的项目“山区旱作新品种商麦5226繁育与示范”,获得2010年度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这是学院在国家级项目争取工作上的重大突破。“商麦5226”是陕南抗逆小麦品种选育课题组小麦育种专家于浩世用“商麦8928”做母本,“植8788”做父本,在连续旱作条件下经6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陕西省省级审定,具有抗寒、抗病、耐旱、耐瘠薄、高产、稳产、质优等特性,适宜陕南丘陵区旱塬坡塬地、黄淮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旱坪地及同类地区种植。目前,“商麦5226”新品种已经可以作为商洛市小麦主栽品种,今后将加强种源基地建设,满足小麦种植需求,在商洛市大面积推广。
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商洛学院的发展与地方发展密不可分。学院结合商洛区域发展,已开办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专业,推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校地合作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商洛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圈和商丹循环工业园的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尤其缺少材料、冶金、企业管理和金融方面的人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商洛发展动向为导向,主动深入调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和特色办学模式,为商洛发展提供大量急需、可用的人才。今后,学院将坚持“优化教育资源,突出育人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高质量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把学校建成规模合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建成陕西东南部区域性信息中心、学术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